海阳大秧歌扭进北京连演18场
2月5日至15日,元宵节期间。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北京市人民政府联合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海阳市盘石店镇薛家村秧歌队作为山东省唯一一家广场花会表演单位参加了演出,连续演出了18场。原汁原味的秧歌表演赢得掌声和喝彩声不断,着实让海阳大秧歌又火了一把。“我们秧歌队一亮相就震撼了全场,有的观众看了一场又一场。”16日下午,记者赶到薛家村采访时,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薛涵法说起赴京表演,仍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
大架子秧歌魅力独具
薛家村秧歌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夫和花鼓是左右对称的,也就是俗称的左右撇,使得整个队伍看起来更加整齐有气势,要做到这样并不容易,因为大多数人都是习惯用右手的,不可能真的找到那么多“左撇子”,所以就需要演员刻苦练习,难度较大。
为了能呈现真正原生态的表演,秧歌队在服装道具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大花鼓、皮袄、雨伞都是道具也很有讲究。 “奇怪奇怪真奇怪,反穿皮袄毛朝外。”这一流传的俗语说的是秧歌队里的首席乐大夫穿着皮袄,薛涵法说,据老人们讲,相传乡间有一位大夫要去给人看病,匆忙中把皮袄穿反了,就演变成了秧歌队里乐大夫反穿的样子,乐大夫左手抱伞,右手执甩子,在秧歌队里引人注目。
大架秧歌的花鼓是背在肩上的,有很多跳跃性的动作,动作幅度大,阳刚之气十足。据介绍,据说老一辈的花鼓是与螳螂拳相结合的,以前的花鼓表演走街串巷时,可以越过一米半左右的高墙。
扭秧歌,六旬老汉越活越年轻
“你看,锣都敲碎了,你说打锣的手劲有多大。” 68岁的老人薛汉明拿起一面锣指给记者看,上面缺了一块,另一面裂了口子。
薛汉明在秧歌队中扮演货郎,他从1964年就参加了秧歌队,对秧歌表演十分喜爱,他对秧歌里的所有角色都很熟悉,是秧歌队的骨干,说起秧歌老人滔滔不绝,精神很好。他说:“扭秧歌越活越年轻,身体很好,越跳越好。”
头棒花鼓薛瑞江已经57岁了,他带领着年轻人排练,将鼓托起,甩、摆、击打,生龙活虎。他认为,秧歌表演对中老年人是一种很好的锻炼,村里重新组织秧歌队,自己非常高兴,秧歌队里有学生,也有打工的,最小的只有十一岁,经常组织这样的活动,带动起了全村人一起来运动,不但锻炼身体,而且还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
——海阳大秧歌扭进北京连演18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