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烟台之说说那些叫“马路”的马路
建筑是凝固的历史,街道也一样。
前人修建并走过的街,后人仍在行走,并上演着相同或不同的故事。那些诉说着悠悠往事的烟台老街巷,如今正随着城市的建设渐渐地消失在钢筋水泥的丛林中,虽然旧貌换了新颜,但依旧让人感怀着、眷恋着……本期《最美烟台》烟台老街系列报道,带您去回味几条烟台的老“马路”。
那些叫“马路”的马路,有的您可能从未听说过。
建国前“马路”屈指可数
在烟台提起“马路”,人们往往会想到“大马路”、“二马路”、“三马路”、“四马路”,作为烟台市区“老资历”的交通干道,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对于很多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能称为“马路”的路,那可是“洋气”得不得了。
“别看现在城市交通清一色的沥青混凝土路面,可在过去,车少人多,修的路大都是土路或者碎石路,所以街道命名也基本是‘街’、‘巷’、‘胡同’之类的。”在二马路东花园晒太阳的73岁的曹振宇眯着眼回忆着自己和“马路”的第一次邂逅,“小时候,我从农村老家来到烟台,头一回看到大马路的柏油路面激动得不行。那是个夏天,也许是当时铺路技术不行,中午的太阳把柏油路面晒得软软的,但当时走在上面却觉得十分高级,原来这就叫‘马路’!大城市才会有的感觉!”
曹大爷充满了感情色彩的回忆其实不无道理,“马路”正是新时代的铺路技术的代名词,十八世纪末,英国工业革命带来城市大发展,昔日那种“人走出来的路”,再也不能适应人们的需要。英格兰人约翰·马卡丹设计了新的筑路方法,用碎石铺路,路中偏高,便于排水,路面平坦宽阔。后来被命名为“马卡丹路”,简称“马路”。记者在查阅烟台市地方史志办公室的资料时发现,在1949年之前,老烟台境内(北起烟台山,南至塔山,东到东山,西到西炮台)有名称的街巷共有634条,其中街238条、巷108条、里89条、胡同129条,但“路”只有47条,而能够称之为“马路”的,则只要伸出五个指头就能数的过来。
——最美烟台之说说那些叫“马路”的马路